新闻洞察
2024年国民经济“头号任务”怎么干?“新质生产力”新在哪?
时间:2023-12-20 作者 :管理员
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4年九项重点工作。与去年会议相比的一大不同点在于:“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”跃居九大任务之首,而扩大内需退居其次。这体现了中国经济持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。
围绕这一“头号任务”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: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,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动能,发展新质生产力。
“新质生产力”是国民经济领域一个新概念。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“新质生产力”。近日中央财办在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对其作出了全面阐释: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、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、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,它以劳动者、劳动资料、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,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。
有媒体将“新质生产力”选入了2023年十大经济热词。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相关部署,在即将到来的2024年这一概念无疑将热度不减。
“新质生产力”新在哪?它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有何内在联系?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(CMF)近日举行的第79期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中,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,新质生产力的“新”包含4个要素:除了基于“生产力三要素”的新型劳动力、新型劳动对象、新型劳动工具之外,还应包括新型基础设施。
“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要素的载体。”他表示,随着传统产业进入深度转型升级,以及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诞生,最终形成现代化的产业体系。这一过程既是经济动能的结构性调整,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载体。而随着现代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进而形成体系,又实现了践行新发展理念、高质量发展、全要素生产力提升以及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功能。
“要素-结构-功能”正是“新质生产力-现代化产业体系-全要素生产率提升”的内在逻辑。
黄群慧详细阐释,按产业的生命周期来看,未来产业是指尚在孕育期,具备一定投资风险;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高速增长阶段,可能体量不大,但增速很快;支柱产业则是比较成熟的产业,增速未必快,但是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较大,对于国民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。
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“先立后破”总基调中的“立”,黄群慧指出,应该在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下大力量,使它们迅速成长起来,朝着支柱产业方向发展壮大。
与此同时,由于不同产业发展阶段的具备不同特征,他认为应该有针对性的设立不同的培育机制。对此,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、发展新质生产力,他提出了五方面举措。
首先,针对“卡脖子”领域,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,强化高水平自主技术要素供给。因为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,无法通过其它方式获得。
对于新型举国体制,黄群慧认为需要探索一种市场化的、开放的实践方式。“从最初的创意、理念,到科学研究、实验室技术,再到小批试制、中批试制,然后到工厂大规模投产,以及到最后的市场投放,这整个链条、每个环节中,新型举国体制如何发挥作用,都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探索。”
二是积极探索有效投资机制,加大信息基础设施、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。“一方面由政府做引导,另一方面要畅通市场化回报机制。”
三是建立完善产业基础能力评估制度,加快实施针对“产业四基”的产业基础再造工程。“要明确产业基础能力中哪些是短板。”
四是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发展,以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。“也就是探索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怎么深度融合。”
五是积极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,实施绿色制造工程。